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 墨坛文学网 https://www.22mt.org]
相邻推荐:为奴十年 人在天牢,我是最强皇子 转生成绿龙的我屑一点怎么了? 残女被弃婚,嫁灾星王爷独步天下 直播凶宅试睡员,夫人靠捉鬼发家 渐苏的潘特格拉 穿书小炮灰,我真没想当团宠 整个诡异世界都在等着我上天 穿成废柴魔法师,那就从零开始 不死帝天 华娱:从西域二美开导 念星澍煦 从末世穿越兽世,她躺赢了 懦弱的魔王 从前有一个故事 娇养病弱太子后,郡主被宠懵了 重生末世前,体内老爷爷每天教我一项新能力 新婚夜流放?带空间娇养残疾侯爷 斩天剑帝 俯拾皆有 第一天骄苏月夕、主角: 秦方 苏如是、秦时记事秦时姬衡
第八十章 坚持有教无类
借读的意思就是表面意思。
“...下面的学子可以在府学读书,但不占用府学的童试名额,必须回原籍所在地参加童试,如此,既能使下面的学子能够有更好的老师教导,更好的读书环境,也不使地方有所不满...”
赵安认真的样子好像他真的是在努力提高扬州府的教育水平,而不是想靠借读圈一波钱。
不过,这种做法的确能够带来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大幅提高“借读生”的学习成绩。
毕竟,府重点中学的牌子挂在那。
无论是环境还是师资水平,府重点都是独一档的。
何况,校长还是府教育局长亲自兼任。
所以,推出借读政策也可以理解为赵安这个府教授是为提高全府教育水平做的一次大胆尝试。
于公于私,都是站得住脚的。
“大人,这个合适么?”
江学正是典型的技术官僚,敢于创新的勇气没有,向来是上面怎么吩咐他怎么办,因此对“借读”这一新鲜概念仍是心存疑虑。
“有什么不合适?法无禁止即可为,况这也是为本府广大学子造福的好事,难道你们就不希望本府多出些人材,于举业这一块力压江南那些名府不成?”
擅于做思想工作的赵安不想搞一言堂,因此必须将“借读”一事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那就是要在全省争先!
扬州虽然是国际大都市,但在科举这一块还是不如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等府,原因无它,江南那地方文风太他妈的盛了。
上次乡试江苏全省共有三万多生员参加,最终录取举人六十九人,而这六十九人中江南就占了四十七人,江北的扬州、淮安、徐州三府仅占二十二人。
南北比例是二比一。
因为成绩显著,江南府州县的教官升迁速度就比江北的要快,乾隆四十六年的苏州教授常某如今都升知府了。
都是一个省,读的教材也都是一样,为何扬州就不如人家江南?
有问题就要解决,而不是明知不如人家还不想办法求变,在那固执的以为只是人文环境、学生素质不如人家。
反正,不管府学其他人怎么看,赵教授是坚决不认输的。
“借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通过“借读”集中本府所有优秀学子在名师带领下勇攀举业新高峰,争取保二争一!
出了成绩,赵校长脸上有光,你江副校长脸上就没光了?
江学正觉悟哪有赵教授高,还在那犹豫此事是否可行。
重大决定必须领导拍板!
赵安一锤定音:“就这么办,等府试结束你就对外放出风声,说府学可一次接纳二百名优秀学子借读。”
“这...”
既然校长决定了,副校长自是不能反对,府学占地面积全府第一,校舍空置不少,别说再接收二百名学子,就是三四百人都可以。
硬件是绝对没问题的,就是老师可能要累些,大不了再招些秀才便是。
想通这一关节,江学正又问了个关键问题,就是教授大人说的这个“借读费”怎么收。
“借读是为提高本府举业水平的大事,也是为本府学子着想的好事,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区别对待。”
第八十章 坚持有教无类
本着照顾贫寒优秀学子的原则,赵安首先提出在州县学业优秀的一等生若来府学借读,象征性收取十几二十两即可。
“若该生家庭条件不好,府学可以酌情予以减免或直接免费录取,确系优秀者甚至可以给其贴补。”
赵校长大事不糊涂,圈钱归圈钱,对于读书的好苗子还是要给予一定照顾的。
虽然这些好苗子将来要做了官很有可能是他的敌人。
但那是将来的事。
现如今他既然是主管扬州教育的府学教授,对家乡优秀子弟还是能照顾就照顾。
谁没个乡土观念嘛。
江学正听后点了点头,这样搞的话外界质疑之声能少不少,对于下面州县的优秀学子而言也的确是一桩从天而降的大好事。
只要回原籍参加童试,原籍地官员自也不会反对。
真就是互惠互利。
赵安接着提出成绩中等靠上的学子要来府学借读,每人则要收取五十两的借读费。
“万一这些学子家里条件也不好呢?”
“不好就留在下面念嘛,难道是本官逼他们到府学读书不成?”
赵安的意思很简单,你中等靠上成绩本就不拔尖,基本也很难通过童生三试,现在给你一个到府学提高成绩的机会,五十两贵吗?
能拿出五十两到府学来读书的,家里能穷?
真正穷的他压根不会来,何况府学对贫寒优秀学子还有照顾政策。
说白了就是一个筛选过程。
一切以自愿为前提,自愿的前提则是经济。
江学正没有异议。
赵安提出最后一档录取条件。
“只要学籍在我扬州府,不管是在州县学还是在社学,亦或家中请西席上私塾的,哪怕没读过书的,只要愿意来府学读书,每人收取借读费五百两。”
这波就是赵安要圈钱的所在。
他算过了,自个这教授最多任职五年,每年只要有五十个人傻钱多的过来借读,那一年就是二万五千两。
加上中等靠上那波,五年下来起码也有十几万两。
扣除涨工资以及给教职工的各种福利,外加官场上的打点,保守估计能落一半进兜。
如此预测不是赵安太乐观没有调研“市场”,而是真能收上这么多。
五百两对于那些盐商、土豪、劣绅家的顽皮子弟而言,绝对不贵。
单一句“我家娃在府学念书”那就是牌面啊!
有钱人,不就好面么。
扬州,大把的有钱人。
富可敌国的都能数出好几个!
你们好面,赵校长好钱,这不就结了。
江学正却一下听出这个录取办法的不妥,思虑再三还是提醒教授大人:“要这么收的话,府学的学生成绩怕就参差不齐了。”
“教书育人重在有教无类,只要人家学生肯读书,愿意读书,我们作为教化者自当毫无保留传业授道,使之奋发图强,怎么能以有色眼光看待学生呢。”
不高兴的指出江学正对教育本质存在严重认知错误后,赵校长又意味深长补充了一句,“每年收取的借读费去除各项开支节余的,本官不会独享。”...